top of page

失味的鹽

“你們是世上的鹽,鹽若失了味,怎麼叫它再鹹呢?以後無用,不過丟在外面,被人踐踏了。”(太5:13) 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(NaCL),有人認為將這兩種原素分解後,鹽就變得無味,鹽的渣滓就可以丟棄。若是如此解釋,我就感到有點奇怪。首先,耶穌時代的人懂得將鹽分解嗎?那有甚麼目的和作用?其次,如果是自然分解,可能性有多大?再者,若這些鹽被棄而不用,被丟在門外,被人踐踏,這豈不是說在街道常見到失了味的鹽花? 我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失味的鹽。在死海海邊有許多石頭,上面黏著海鹽,或在岩石上,黏著一些岩鹽。人們將這些 “石頭” 拿回家,將鹽花掃在湯內調味,或甚至將石頭放在一大鍋湯內一起煮。用畢,石頭上的鹽沒有了,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而已,人們將它丟在外面,過路的人踐踏在石頭建造的街道上,他們不會覺得甚麼! 透過當時的文化,我們對經文的理解就更加清楚明白了。雖然以上的論述只是其中一個解釋,但我們若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經文,是否感覺很不一樣呢,你同意嗎? 禱告: 主啊,也許有好些經文我不能完全明白,惟願我不成為失了味的鹽,那就是最好的!

Featured Review
Tag Cloud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