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跨越文化研經

在研究聖經的過程中,我們是否會遇上難明的經文,例如:懷裡遞火;將炭火堆在別人頭上;離開不接待者的家時,要跺下腳上的麈土……。我們不理解,概不是因研經技巧的問題(觀察>解釋>應用),而可能是由於對聖經時代的文化缺乏認識。 要有效作跨越文化研經,首先要明白三方面:1.聖經的文化;2.傳道者的文化;3.受眾的文化。 聖經寫成的年代,至今相距二千至四千年,時移世易,有許多事情、環境、文化、習俗 …… 都一一改變了。要經過時光隧道,回到聖經時代,以理解當時的人的想法和做法,一點都不容易。我們只能透過丁點兒蛛絲馬跡盡量去理解、測度及推論,但仍沒有一個準繩。這個說這,那個說那,直至有新的發現,解說又往往不一樣。 縱然如此,在未有新的亮光之前,我們還是謙卑的聆聽聖經學者及專家們的解釋好了。當然我們不要忽畧客觀的分析和判斷,以探求最合理的解釋。 我非常尊重聖經學者的學術研究,他們能稱得上為專家絕非浪得虛名。不過他們不一定能夠擺脫自己的文化,而可能會用自己的文化思維去闡釋聖經。就如美國人和中國人的看法就很不一樣。美國人看紅色喻表危險,中國人則看為喜慶。美國人在婚禮中穿上白色禮服,中國人則在喪禮時會穿白色的喪服。因此傳道者需要首先認識自己的文化和其中的含義,繼而深入探討聖經時代文化的不同,始才有效傳達聖經的真理而出現較少偏差。 至於受眾的文化與聖經的文化當然有差異,但與傳道者的文化也可能有所不同。當傳道者以自己的文化觀點去闡釋聖經時,受眾可能又有另外一套想法,以致不能完全明白或理解傳道者所要表達的意思。傳道者或受眾受限制於他們的文化經驗。例如在午餐肉罐頭上有一隻豬的圖片,大家就知道這是豬肉的製成品;但在罐頭上的圖片是一個嬰孩,在文化的理念上又是否會引來誤解呢?因此傳道者在傳遞信息時,不單要明白聖經的文化,也要理解受眾的文化,這樣才能叫所傳的信息產生果效。 跨越文化研經是曉有趣味的。如果我們願意花時間研究、探索、理解和分析,我們就愈能夠明白聖經的真義,對研經的興趣也就越發加增。 以下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你有興趣試試回答嗎? “滿了八天,就給孩子行割禮,與他起名叫耶穌;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,天使所起的名。”(路2:21) 1. 割禮是甚麼?行割禮有甚麼特殊意義? 2. 為甚麼要滿了八天才給孩子行割禮?有特別的原因嗎? 3. 今日猶太人仍需要接受割禮嗎?為甚麼基督徒男子不用接受割禮?

Featured Review
Tag Cloud
bottom of page